资源简介
《基于时序InSAR的常州市2015-2018年地面沉降监测》是一篇聚焦于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对城市区域地面沉降进行监测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江苏省常州市在2015年至2018年间发生的地面沉降现象,通过时序InSAR技术获取高精度的地表形变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优势。InSAR是一种利用卫星雷达影像进行地表形变检测的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精度高、非接触式等优点。时序InSAR技术则进一步提升了对长期形变趋势的监测能力,能够有效识别和量化地表微小形变,适用于城市区域的地面沉降研究。
研究团队选取了2015年至2018年间获取的多期Sentinel-1卫星数据作为数据源,结合时序InSAR处理方法,提取出常州市不同区域的地表沉降速率信息。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相位解缠、地形校正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人员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的沉降图谱,揭示了常州市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
论文还探讨了常州市地面沉降的主要成因。研究表明,地下水过度开采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长期的开采活动导致含水层压缩,进而引发地表下沉。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荷载增加以及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也对地面沉降产生了一定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常州市在2015至2018年间存在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部分地区沉降速率高达每年几十毫米。论文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发现沉降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及周边工业区,这与人口密集、地下水开采强度大的区域高度吻合。同时,研究还发现部分区域的沉降速率有所减缓,可能与政府采取的地下水管控措施有关。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地面沉降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开裂、道路变形、地下管线损坏等问题,威胁居民生活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因此,及时掌握沉降动态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研究建议加强地下水管理,优化用水结构,并结合遥感技术开展长期监测,以减少地面沉降带来的风险。
此外,论文还评估了时序InSAR技术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尽管该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形变数据,但在复杂地形或植被覆盖严重的区域,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影响数据质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手段,如水准测量、GPS观测等,以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总体而言,《基于时序InSAR的常州市2015-2018年地面沉降监测》论文为城市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通过引入先进的遥感技术,研究不仅揭示了常州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和原因,也为类似城市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时序InSAR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防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