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尔嘎朗图凹陷低煤阶储层微观孔隙发育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内蒙古地区吉尔嘎朗图凹陷低煤阶煤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该区域煤岩样品的显微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以及压汞实验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低煤阶煤储层中微观孔隙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低煤阶煤储层的孔隙演化机制,为煤层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吉尔嘎朗图凹陷位于中国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构造-沉积盆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潜在的煤层气开发潜力。由于该地区的煤阶较低,煤的成熟度不高,因此其储层特性与高煤阶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低煤阶煤中,有机质尚未完全转化为石墨,导致其内部孔隙结构较为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基本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构造特征以及煤的成因类型。通过对不同煤层的取样分析,研究者发现该区域的煤主要为长焰煤和气煤,属于低煤阶煤。这些煤层的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其热演化程度较低,因此其孔隙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孔隙网络。
在微观孔隙结构分析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煤储层中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裂隙孔、矿物孔及次生溶蚀孔等。其中,有机质孔是低煤阶煤储层中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它们通常呈网状或片状分布于有机质颗粒之间。此外,裂隙孔主要由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对气体的运移和储存具有重要意义。矿物孔则主要由方解石、黏土矿物等填充物的溶解作用产生,而次生溶蚀孔则是由于地下水的化学作用形成的。
论文还探讨了不同煤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低煤阶煤中,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有机质孔逐渐减少,而裂隙孔和矿物孔的比例增加。这种变化表明,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受到煤化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同时,研究还发现,煤储层的孔隙发育程度与煤的有机质类型、灰分含量以及矿物组成密切相关。
在储层物性评价方面,论文通过压汞实验和核磁共振测试等方法,对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吉尔嘎朗图凹陷低煤阶煤储层的孔隙体积较小,孔隙半径普遍偏小,渗透率较低,这限制了气体的流动能力。然而,由于有机质孔的存在,这些煤储层仍然具备一定的储气能力,尤其是在裂缝发育较好的区域。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研究指出,低煤阶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且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这对煤层气的开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如优化井网布置、改善压裂技术以及加强储层保护措施等。
综上所述,《吉尔嘎朗图凹陷低煤阶储层微观孔隙发育特征》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低煤阶煤储层的孔隙结构提供了系统的认识,也为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随着对低煤阶煤储层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