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台风“莫兰蒂”(2016)致灾大风成因分析及模拟研究》是一篇关于2016年台风“莫兰蒂”引发的强风灾害的深入分析论文。该论文旨在探讨台风“莫兰蒂”在登陆过程中产生的极端大风现象及其成因,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这一过程进行再现和验证,为未来台风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台风“莫兰蒂”是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该台风在9月初生成后,逐渐增强并最终于9月15日登陆福建厦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台风带来的强风成为此次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登陆前后的瞬间极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4级,给当地基础设施、交通、农业等带来巨大破坏。
论文首先回顾了台风“莫兰蒂”的发展路径和气象特征,结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以及雷达资料,详细描述了其结构演变和强度变化过程。通过对台风中心气压、风速、风向等关键参数的分析,论文揭示了台风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其快速增强和突然减弱的现象。
在致灾大风成因分析部分,论文重点探讨了台风内部动力结构、边界层摩擦效应、地形作用以及环境大气条件等因素对大风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台风在接近陆地时,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阻挡,导致风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产生局部强风区。此外,台风眼墙区域的垂直风切变和急流活动也对强风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分析结果,论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台风“莫兰蒂”进行了高分辨率模拟。通过设定合理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再现台风的路径、强度以及大风分布情况。同时,论文还对比了不同物理过程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评估了模型在台风模拟中的适用性和精度。
研究结果表明,台风“莫兰蒂”在登陆前后形成的强风主要受到台风内核结构、地形效应以及环境风场共同作用的影响。尤其是在台风登陆初期,由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温湿度差异,导致边界层风速迅速增强,进而形成极端大风。此外,台风外围云系的组织结构和水汽输送也对强风的持续时间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还指出,在台风灾害防御工作中,应特别关注台风登陆前后的瞬时强风事件,因为这些风速往往超出常规预警标准,容易造成突发性灾害。因此,加强台风实时监测和精细化预报,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的防范意识,对于减少台风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台风“莫兰蒂”(2016)致灾大风成因分析及模拟研究》不仅为理解台风强风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台风灾害的预测和应对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台风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开展类似的研究工作将对提升我国台风灾害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