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反演渭河盆地及邻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是一篇研究中国西部重要地质构造区域——渭河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壳内部结构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通过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地壳中的剪切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分析,为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地震活动性以及地壳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渭河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秦岭北麓与黄土高原之间,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渭河盆地一直是地震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震,如1976年唐山地震虽然震中不在渭河盆地,但其影响范围涉及该区域,因此对该区域地壳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背景噪声是指在没有地震事件发生时,由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产生的持续微弱地震信号。这些信号包含了地壳介质的丰富信息,尤其是剪切波(S波)的速度结构。通过分析这些噪声信号,可以反演出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从而揭示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
本文采用的是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互相关方法,通过计算不同台站之间的噪声互相关函数,并提取其中的面波频散信息,进而反演地壳的剪切波速度结构。这种方法不需要依赖地震事件,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壳速度模型,尤其适用于地震活动较少或地震台网密度较低的地区。
研究团队选取了渭河盆地及其邻近区域的多个地震台站,收集了长期连续的地震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去趋势、滤波和标准化等步骤,以提高信噪比和数据质量。随后,通过计算各台站之间的互相关函数,提取出面波的相速度信息,并结合一维层状介质模型进行反演,最终得到了该区域地壳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盆地内部,地壳厚度相对较薄,剪切波速度普遍较低,这可能与盆地的沉降作用和沉积物堆积有关。而在盆地边缘和邻近的秦岭造山带区域,地壳厚度较大,剪切波速度较高,显示出更古老的基底岩石和较强的构造变形。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局部异常区域,这些区域的剪切波速度与周围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断裂带、岩浆侵入或其他地质过程引起的。这些异常区域可能对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渭河盆地及邻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反演,本文不仅为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震灾害评估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方法的应用也为其他类似地质区域的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总之,《利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反演渭河盆地及邻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揭示了渭河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为后续的地质和地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