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锡林浩特晚石炭世辉长质岩体的成因陆内伸展背景下富水地幔源区熔融的产物》是一篇关于地质学领域的重要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晚石炭世时期形成的辉长质岩体的成因问题。该研究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手段,探讨了这些岩体在特定构造背景下的形成机制,揭示了其与地幔物质熔融过程之间的关系。
锡林浩特位于中国北方的中朝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交界处,这一区域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晚石炭世时期,该地区处于一个重要的构造转换阶段,伴随着陆内伸展作用的发生。这种构造环境为地幔物质的上涌和熔融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导致了辉长质岩体的形成。
论文指出,锡林浩特地区的辉长质岩体具有典型的基性-超基性特征,其矿物组成以辉石、斜长石和橄榄石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这些矿物组合表明,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地幔部分熔融有关,并且在熔融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或交代作用的影响。
通过对岩体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与富水地幔源区相关的特征。例如,岩体中的高Sr/Y比值和低Y含量表明,其源区可能富含挥发分,如水或其他流体组分。这种富水的地幔源区在受到热扰动或构造应力作用时,更容易发生部分熔融,从而产生岩浆并最终形成辉长质岩体。
此外,论文还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对锡林浩特辉长质岩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的陆内伸展作用可能是导致地幔上涌和熔融的主要驱动力。在伸展环境下,地壳减薄使得地幔物质更容易上升,并在接近地表的位置发生熔融,形成了大量基性岩浆。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该岩体的构造意义。锡林浩特辉长质岩体的形成不仅反映了晚石炭世时期该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也为理解华北克拉通南部边缘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该区域可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地幔物质参与的岩浆活动,这可能与全球范围内的古生代构造事件有关。
通过对岩体的年代学研究,论文确定了其形成时间为晚石炭世,大约在300至320百万年前。这一时间点与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构造活动以及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研究者推测,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可能与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有关,而锡林浩特地区的辉长质岩体则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综上所述,《内蒙锡林浩特晚石炭世辉长质岩体的成因陆内伸展背景下富水地幔源区熔融的产物》这篇论文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辉长质岩体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该地区地质演化的历史,也为理解全球范围内类似构造环境下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北方地区的地质演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