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产液结构优化提高采收率---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是一篇关于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专题研究论文。该论文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普遍存在的特高含水问题,提出了通过优化产液结构来提升采收率的新思路和方法。孤东油田作为典型的整装油田,其七区西区块在开发过程中经历了快速注水、高产稳产阶段,但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逐渐进入特高含水期,导致油井产量下降、采油效率降低,给油田的持续开发带来了严峻挑战。
论文首先分析了孤东油田七区西区块的地质特征和开发历史。该区块位于渤海湾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背景和多套储层组合。在早期开发阶段,主要依靠注水驱替实现油层能量补充,但由于注采关系不合理、层系划分不科学等问题,导致部分油井过早见水,含水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在特高含水后期,油井的产液结构严重失衡,大量产出的是无效水,而有效油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通过优化产液结构来改善油井的生产状态,提高采收率。产液结构优化的核心在于合理调配不同层系的产液比例,使油井的产液更加集中于高渗透、高含油区域,同时减少低效或无效产液。论文结合地质、测井、试油等资料,对七区西区块进行了详细的层系划分和产液能力评价,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产液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注采参数、优化井网布局以及实施分层开采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产液结构,提高油井的产油效率。例如,在某些油井中,通过限制低渗透层的产液量,将更多的产液集中在高渗透层,使得油井的产油量显著增加,而含水率明显下降。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不同开采方式对产液结构的影响,如采用分层注水、分层压裂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了油井的开发效果。
论文还强调了信息化管理在产液结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油井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产液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例如,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对油井的注水量和产液量进行动态调节,确保油井始终处于最佳生产状态。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率,也为其他类似油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实际应用方面,论文展示了孤东油田七区西区块经过产液结构优化后的开发效果。优化后,部分油井的产油量提高了10%以上,含水率下降了5%至8%,整体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说明产液结构优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能够在不影响油田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油井的开发效益。
综上所述,《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产液结构优化提高采收率---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是一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孤东油田的后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油田的开发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产液结构优化将成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