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降雨型泥石流的激发雨型及临界阈值研究》是一篇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针对中巴公路沿线盖孜河段的降雨型泥石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该论文通过分析历史降雨数据、泥石流发生规律以及地质环境特征,探讨了不同降雨类型对泥石流的激发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临界阈值,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巴公路,即喀喇昆仑公路,是连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重要交通通道,穿越高海拔、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变的区域。盖孜河段作为其中的关键路段,因地形陡峭、岩土松散、降雨集中等特点,成为泥石流频发的区域。泥石流的发生不仅威胁到公路的安全运行,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该区域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降雨型泥石流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多集中在降雨强度与持续时间的关系上,而对不同降雨类型(如短时强降雨、连续降雨、间歇性降雨等)对泥石流的激发作用缺乏系统分析。基于此,作者选取了盖孜河段的历史降雨资料和泥石流事件记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构建了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发生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包括降雨-径流关系分析、泥石流发生频率统计、降雨量与泥石流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建模,作者发现不同类型的降雨对泥石流的激发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短时强降雨虽然降雨总量不大,但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雨水渗入地表,容易引发坡体失稳;而连续降雨则可能导致土壤饱和,降低抗剪强度,从而增加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阈值问题。临界阈值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降雨量达到某一数值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急剧上升。研究结果表明,盖孜河段的泥石流临界阈值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降雨量与泥石流发生之间的数学模型,作者得出了不同降雨类型对应的临界降雨量,为后续的预警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中巴公路沿线的防灾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更有效的泥石流防治措施,如加强边坡防护、优化排水系统等;另一方面,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其他类似地质条件的山区公路建设与管理中,为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中巴公路盖孜河段降雨型泥石流的激发雨型及临界阈值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降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的理解,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