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煤储层渗透率区域分布规律探讨及其与地应力的关系》是一篇研究中国煤储层渗透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应力关系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煤储层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地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煤炭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煤层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煤储层渗透率是衡量煤层中气体流动能力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因此,研究煤储层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中国主要含煤盆地的煤储层渗透率进行了系统统计和分析,结合地质构造、煤岩类型、埋深等因素,揭示了煤储层渗透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煤储层渗透率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地质条件和构造活动。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煤储层渗透率与地应力之间的关系。地应力是影响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地应力的变化可能导致煤储层孔隙结构和裂隙系统的改变,从而影响渗透率的大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应力数据和渗透率测量结果,论文指出,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煤储层渗透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应力区,渗透率通常较低,而在低应力区则相对较高。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煤储层渗透率与煤阶、煤岩成分、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煤阶越高,渗透率越低,这可能是因为高煤阶煤的结构更加致密,孔隙和裂隙发育较差。同时,煤岩成分的不同也会影响渗透率的分布,例如,富含矿物质的煤层可能由于矿物填充孔隙而降低渗透率。裂隙发育程度则是影响渗透率的重要因素,裂隙越多,渗透率越高。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地质和地球物理手段,包括钻孔取芯、实验室测试、数值模拟等方法,以获取准确的煤储层渗透率数据。同时,利用GIS技术对煤储层渗透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此外,论文还结合了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分析和综合研究,论文提出了中国煤储层渗透率的区域分布模式,并建立了渗透率与地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煤储层渗流机制的理解,也为煤层气开发中的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论文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例如,可以进一步结合地震勘探和测井资料,提高煤储层渗透率预测的精度;同时,应加强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以适应不同矿区的实际需求。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