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含煤盆地煤岩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一篇关于中国煤炭资源地质特征和煤岩力学性质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主要含煤盆地中煤岩的力学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受到的各种地质和非地质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煤岩的物理结构、矿物组成、成煤环境等,论文为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含煤盆地的基本地质背景。中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多个大型含煤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盆地、淮北盆地等。这些盆地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煤层厚度大、储量丰富,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然而,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岩性质多变,给煤炭的开采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研究煤岩的力学性质对于保障煤矿安全、提高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煤岩力学性质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煤岩的强度、变形特性、弹性模量、内摩擦角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煤岩在受力条件下的稳定性,对矿井支护设计、巷道布置以及采空区处理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对不同煤岩样本的实验测试,论文揭示了煤岩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响应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力学模型。
论文还重点探讨了影响煤岩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煤的成因类型,不同成煤环境(如沼泽型、湖泊型等)导致煤的有机质含量、显微组分和结构差异,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其次是煤的变质程度,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硬度、密度和强度通常会增加,但脆性也随之增强,这对开采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煤中的矿物质成分、裂隙发育情况以及含水量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煤岩的力学行为。
除了地质因素外,论文还考虑了人为因素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影响。例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长期的采动影响和地下水渗透,煤岩的原始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其力学性能发生改变。此外,不同的开采方法(如综采、炮采等)也会对煤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论文建议在实际开采中应结合地质勘探数据,合理选择开采方式,以减少对煤岩结构的破坏。
论文还对不同含煤盆地的煤岩力学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例如,鄂尔多斯盆地的煤岩普遍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稳定性,而山西盆地的煤岩则表现出较强的脆性和易碎性。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各盆地的成煤环境、地质构造和煤化程度不同所致。通过对比研究,论文为不同地区的煤炭开采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实验手段,包括实验室岩石力学试验、现场取样测试以及数值模拟分析。其中,实验室试验主要通过标准试件进行单轴抗压、三轴抗剪等测试,获取煤岩的基本力学参数;现场测试则通过钻孔取芯、原位测试等方式,获得真实地质条件下的煤岩性能数据;数值模拟则利用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煤岩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进行预测。
论文最后指出,煤岩力学性质的研究不仅是煤炭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也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煤岩力学性质的系统研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更加完善的煤岩力学数据库,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