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海地区夏季两次污染过程天气特征和形成机理对比分析》是一篇研究上海夏季大气污染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上海地区在夏季发生的两次典型污染过程,探讨了不同天气条件下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旨在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对两次污染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一次污染过程发生在2018年7月上旬,第二次则发生在2019年8月中旬。通过对气象数据、污染物浓度变化以及气流路径的综合分析,作者发现两次污染过程虽然都发生在夏季,但其天气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即便在同一季节,不同的气象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的污染状况。
在天气特征方面,第一次污染过程中,上海地区受高压系统控制,风速较低,空气湿度较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逆温层。这种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污染物在近地面累积。而第二次污染过程中,上海受到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影响,风向发生改变,同时伴随较强的下沉气流,使得污染物难以向外输送,进一步加剧了局部地区的污染程度。
论文还分析了两次污染过程中的污染物组成。通过监测PM2.5、PM10、SO2、NO2和O3等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发现两次污染过程中,PM2.5浓度均出现明显上升,且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等人为源。此外,O3浓度在两次污染过程中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特别是在高温、强日照的条件下,光化学反应加剧,导致臭氧污染加重。
在形成机理方面,论文指出,两次污染过程均与区域传输和本地排放密切相关。第一次污染过程中,由于风速较小,污染物在本地积累的同时,还受到周边地区污染物的输入影响。而在第二次污染过程中,尽管风速有所增加,但由于持续的高温和强辐射,使得二次气溶胶的生成速率加快,进一步增加了颗粒物的浓度。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地形和城市热岛效应在污染过程中的作用。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周围地势平坦,有利于污染物的滞留。同时,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使得夜间温度较高,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从而加剧了污染程度。
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上海夏季污染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两次污染事件,作者揭示了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例如,在高污染天气条件下,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减少本地排放;同时,应加强对二次气溶胶形成的监测与管理,以降低颗粒物污染。
总体来看,《上海地区夏季两次污染过程天气特征和形成机理对比分析》是一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还深入探讨了污染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今后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