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锡田和邓阜仙复式岩体成因的对比研究》是一篇探讨中国东南地区两个重要复式岩体成因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对锡田和邓阜仙两地的地质构造、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这两个岩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异同及其地质意义。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岩浆作用机制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锡田和邓阜仙复式岩体均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华南板块,属于华南花岗岩带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复式岩体通常由多个侵入体组成,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叠加,反映了不同阶段的岩浆侵入过程。因此,对这类岩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其成因,还能为区域地质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
在论文中,作者首先对锡田和邓阜仙复式岩体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描述。锡田岩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宁德市一带,而邓阜仙岩体则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附近。两者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都处于同一构造单元内,受控于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这一相似性使得两者的对比研究更具科学价值。
接下来,论文从岩石学角度对两个岩体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显微镜鉴定,作者发现锡田岩体以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而邓阜仙岩体则以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主。此外,两者的矿物组合也存在差异,如锡田岩体中含有较多的角闪石,而邓阜仙岩体则富含斜长石。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的岩浆来源或结晶分异过程。
在地球化学方面,论文对两个岩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显示,锡田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较低的MgO含量,表明其可能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而邓阜仙岩体则表现出相对较低的SiO2含量和较高的K2O含量,暗示其可能与幔源物质有关。这种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为两者的成因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论文还利用Sr-Nd同位素数据进一步探讨了两个岩体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锡田岩体的Sr同位素比值较高,Nd同位素比值较低,说明其可能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而邓阜仙岩体的同位素比值则更接近地幔特征,表明其岩浆可能直接来自地幔。这一发现支持了两者的成因存在显著差异的观点。
此外,论文还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了两个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与构造事件的关系。研究表明,锡田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而邓阜仙岩体则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能与区域构造运动的阶段性有关,如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不同影响。
通过对锡田和邓阜仙复式岩体的对比研究,论文揭示了这两个岩体在成因上的异同,为理解华南地区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该研究也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高精度年代学和深部探测技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些岩体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
总之,《锡田和邓阜仙复式岩体成因的对比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它不仅丰富了华南地区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也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