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分浸泡再生混凝土Mg2+-SO42--Cl-复合盐侵蚀耐久性损伤特征与机制》是一篇研究再生混凝土在复合盐侵蚀环境下耐久性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再生混凝土材料在部分浸泡条件下,受到Mg²⁺、SO₄²⁻和Cl⁻等离子共同作用时的损伤特征及破坏机制,旨在揭示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面临的耐久性问题,并为提高其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再生混凝土因其环保性和经济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然而,再生混凝土由于原材料来源复杂,其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孔隙率较高、界面过渡区(ITZ)较弱等,导致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海洋或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再生混凝土常会受到多种盐类的侵蚀,如硫酸盐和氯离子的共同作用,这将严重影响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模拟了再生混凝土在部分浸泡条件下的复合盐侵蚀过程。实验中采用了不同浓度的Mg²⁺、SO₄²⁻和Cl⁻溶液进行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侵蚀时间下再生混凝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Mg²⁺、SO₄²⁻和Cl⁻的协同作用会加速再生混凝土的劣化过程,导致其强度下降、体积膨胀以及微观结构破坏。
在损伤特征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再生混凝土在复合盐侵蚀下的表现。例如,在侵蚀初期,氯离子渗透进入混凝土内部,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反应,形成钙矾石等膨胀性产物,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随着侵蚀时间的延长,硫酸盐进一步渗透并与钙矾石反应,生成更多的膨胀物质,加剧了混凝土的体积膨胀和开裂现象。同时,镁离子的存在也促进了某些膨胀性矿物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混凝土的破坏。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再生混凝土在复合盐侵蚀下的破坏机制。研究发现,再生骨料的性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再生骨料表面附着有旧水泥砂浆,其吸水性和孔隙率较高,使得盐类更容易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从而加速了侵蚀过程。同时,再生骨料与新拌混凝土之间的界面过渡区较弱,容易成为侵蚀介质渗透的通道,导致局部区域的破坏更加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例如,可以通过优化再生骨料的预处理工艺,如清洗、筛分和干燥,以减少其表面附着物和孔隙率,提高其与新拌混凝土的结合性能。此外,还可以采用掺加矿物掺合料或添加剂的方式,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侵蚀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复合盐环境下的耐久性。
综上所述,《部分浸泡再生混凝土Mg²⁺-SO₄²⁻-Cl⁻复合盐侵蚀耐久性损伤特征与机制》这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再生混凝土在复合盐侵蚀条件下的损伤行为及其破坏机制,为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环境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表现,并开发更高效的防护措施,以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