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计及能源自洽率和共享氢储能的电-氢-交通耦合配电网低碳经济运行》是一篇聚焦于多能互补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论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电-氢-交通耦合配电网中实现低碳经济运行。该研究结合了电力系统、氢能储能以及交通网络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能源自洽率和共享氢储能的优化模型,为未来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
随着全球对碳排放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系统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目标。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发电,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如何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高效地融入电网,并解决其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具有储存周期长、能量密度高的特点,能够有效调节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因此在多能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包含电力、氢能和交通系统的耦合配电网。其中,电力部分主要涉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以及传统火电机组的调度;氢能部分则包括电解水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等环节;交通部分则涵盖了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运行与充电需求。通过将这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论文探讨了如何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最小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源自洽率和共享氢储能的优化模型。能源自洽率是指系统内部能源的自我供给能力,即在不依赖外部能源输入的情况下,系统能够满足自身能源需求的程度。提高能源自洽率不仅可以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还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而共享氢储能则是一种新型的储能方式,它允许不同用户或设备之间共享氢能资源,从而提升整体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在模型构建方面,论文采用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以最小化运行成本和碳排放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了多种约束条件,如电力平衡、氢气供需平衡、交通负荷变化等。此外,研究还引入了场景分析法,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可再生能源出力进行了模拟,以评估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通过仿真实验,论文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考虑能源自洽率和共享氢储能的前提下,系统能够显著降低运行成本,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同时,碳排放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证明了该模型在实现低碳经济运行方面的可行性。
该研究不仅为电-氢-交通耦合配电网的优化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多能互补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这类多能协同系统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