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渝东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一篇关于中国西南地区页岩气资源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渝东北地区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探讨了这些地层中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系统分析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指标,论文为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是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储层,尤其在渝东北地区表现出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生气潜力。论文指出,这些地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古代海洋生物的遗骸,在缺氧环境下得以保存并转化为干酪根。这种特殊的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论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首先,沉积环境对有机质的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沉积过程中,水体深度、海水盐度以及古气候条件共同影响了有机质的生成和保存。研究表明,较深水环境和低能沉积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氧化还原条件则直接影响有机质的保存效率。
其次,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渝东北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这些运动改变了沉积盆地的形态和沉积格局,进而影响了有机质的分布和保存。论文指出,断裂带附近的沉积物搬运和沉积速率变化可能促进了有机质的集中分布。
此外,岩石学特征也是影响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因素。论文通过对页岩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和矿物成分分析发现,黏土矿物含量高、孔隙结构发育良好的页岩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裂解。特别是伊利石和蒙脱石等黏土矿物能够有效吸附有机质,提高其热演化效率。
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有机质富集的机制。论文利用总有机碳(TOC)含量、氢指数(HI)和氧指数(OI)等参数,评估了不同层位的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结果显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有机质以Ⅱ型为主,具有较高的生气潜力。同时,有机质的成熟度与埋藏深度密切相关,随着埋深增加,有机质逐渐向油气转化。
论文还探讨了成岩作用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页岩经历了压实、胶结和重结晶等成岩过程,这些过程可能破坏有机质的结构并降低其保存能力。然而,研究发现,在某些区域,成岩作用反而有助于有机质的稳定保存,尤其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论文总结出渝东北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模型。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页岩气形成机制的理解,也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体来看,《渝东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系统阐述了有机质富集的机理,为页岩气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