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北山铅锌矿床矿体形貌及其成矿指示》是一篇关于中国南方重要铅锌矿床研究的学术论文。该文通过对广西北山地区铅锌矿床的详细地质调查和矿体形态分析,探讨了矿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构构造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矿指示标志。
北山铅锌矿床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华南板块的南缘,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该地区的矿化作用主要受控于古生代沉积环境及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论文中指出,矿区内的矿体多呈层状、透镜状或脉状产出,主要赋存在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中。这些矿体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的多阶段演化特点。
论文作者通过对矿体形貌的系统研究,发现矿体的形态与构造特征密切相关。例如,在断裂带附近,矿体多呈脉状或网脉状分布,而在沉积岩层中则常表现为层状或透镜状。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成矿流体的运移路径,也揭示了矿体形成时的构造背景和成矿机制。此外,矿体的延伸方向往往与区域构造线一致,说明构造控制在成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成矿指示方面,论文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标志。首先,矿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界面是识别矿化的关键。在某些情况下,矿体与围岩之间存在明显的蚀变带,如硅化、碳酸盐化等,这些蚀变现象可以作为寻找矿体的重要线索。其次,矿体的形态和产状也能提供成矿信息。例如,透镜状矿体可能指示隐伏矿体的存在,而脉状矿体则可能反映深部成矿作用的活跃程度。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矿体的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对成矿指示的意义。通过分析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矿物和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判断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历史。例如,铅锌矿石中常见的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矿物组合,以及其中伴生的银、镉等元素,均能为成矿环境的判别提供依据。同时,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还可以帮助识别不同的成矿阶段,从而为后续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广西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铅锌矿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矿体形貌和成矿指示的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勘探的效率,也为矿床成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该研究还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之,《广西北山铅锌矿床矿体形貌及其成矿指示》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地质学论文。它不仅系统总结了北山铅锌矿床的矿体特征,还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成矿指示标志,为今后的矿产勘探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