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AM-BiLSTM模型的块石回填土区盾构姿态预测研究》是一篇聚焦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盾构法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隧道施工方法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块石回填土区域,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容易受到地层不均匀性的影响,导致盾构姿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和安全。因此,对盾构姿态进行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新型预测模型——AM-BiLSTM模型。传统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在处理盾构姿态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捕捉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时间序列中的长期依赖关系。而AM-BiLSTM模型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模型对关键特征的关注度,提高预测精度。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首先收集了实际工程中盾构机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包括推进速度、刀盘扭矩、土压、姿态参数等。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包括归一化、去噪和特征提取。接着,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到AM-BiLSTM模型中进行训练,并与传统的LSTM、BiLSTM以及GRU等模型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AM-BiLSTM模型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AM-BiLSTM模型在预测盾构姿态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模型。具体而言,在预测盾构机的俯仰角、滚动角和偏转角等关键参数时,AM-BiLSTM模型的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显著降低,说明其具备更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此外,模型还表现出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保持良好的预测效果。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盾构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对盾构姿态的准确预测,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该研究成果也为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AM-BiLSTM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作者指出,随着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不断发展,未来可以将该模型嵌入到盾构机的控制系统中,实现动态调整和实时监测,进一步提升盾构施工的智能化水平。同时,研究还建议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探索更多类型的深度学习算法,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地质环境。
总之,《基于AM-BiLSTM模型的块石回填土区盾构姿态预测研究》不仅为解决盾构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不断深入,此类研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