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盆地蓬溪-武胜台凹西侧长兴组成藏主控因素》是一篇关于四川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学术论文。该文聚焦于四川盆地蓬溪-武胜台凹西侧区域,重点研究了长兴组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旨在揭示该地区油气分布的地质背景与形成机制,为后续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构造演化复杂,沉积环境多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其中,蓬溪-武胜台凹是盆地内一个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川中古隆起的南缘,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长兴组作为该区的重要储层之一,其成藏过程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其主控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区域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及沉积环境等。研究表明,蓬溪-武胜台凹西侧区域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期间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体系和局部隆坳格局。这些构造活动对长兴组的沉积充填和后期油气运移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论文探讨了长兴组的沉积相带分布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岩心、测井资料和地震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该区长兴组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包括礁滩相、台缘相和局限台地相等。其中,礁滩相是主要的储集层,具有较好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是油气富集的关键部位。此外,沉积相的空间变化直接影响了油气的分布模式。
在成藏机制方面,论文重点分析了构造运动、断裂系统、沉积作用和流体动力等因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层的抬升和沉降,影响了油气的运移路径和聚集位置;断裂系统则为油气提供了有效的输导通道,促进了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沉积作用决定了储层的分布和质量,而流体动力则影响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和富集程度。
此外,论文还结合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探讨了油气的来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长兴组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的须家河组和飞仙关组烃源岩,通过断裂和裂缝系统向上运移,在合适的圈闭中聚集形成油气藏。同时,油气的成熟度和类型也受到热演化程度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油气性质存在差异。
论文进一步提出,蓬溪-武胜台凹西侧长兴组的油气成藏受多因素协同控制,其中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建议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断裂系统的分布、沉积相带的变化以及有利储层的识别,以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总体而言,《四川盆地蓬溪-武胜台凹西侧长兴组成藏主控因素》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丰富了四川盆地油气成藏理论,也为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深入研究长兴组的成藏主控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的油气资源潜力,推动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