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LiF掺杂对BiFeO3-BaTiO3陶瓷结构、铁电和压电性能的影响》是一篇研究新型多铁性材料的论文,主要探讨了在BiFeO3-BaTiO3体系中引入LiF掺杂后,对材料结构、铁电性能和压电性能的影响。BiFeO3(BFO)和BaTiO3(BT)都是具有优异铁电性能的材料,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种多功能的复合材料,在存储器、传感器和换能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论文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不同LiF掺杂量的BiFeO3-BaTiO3陶瓷样品,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随着LiF掺杂量的增加,陶瓷样品的晶格常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Li+离子进入晶格导致的晶格畸变。此外,XRD图谱显示,所有样品均形成了单一的钙钛矿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杂质相,说明LiF的掺杂并未破坏材料的基本结构。
在铁电性能方面,论文通过测量介电常数和漏电流来评估材料的铁电行为。实验结果表明,LiF掺杂能够有效降低材料的漏电流,从而提高其铁电性能。同时,随着LiF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矫顽场(Ec)逐渐减小,这表明掺杂改善了材料的极化翻转能力。此外,论文还测定了材料的剩余极化强度(Pr),结果显示,LiF掺杂后的样品表现出更高的Pr值,说明其铁电性能得到了增强。
在压电性能方面,论文通过测量压电常数(d33)来评估材料的压电响应。结果表明,适量的LiF掺杂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压电性能,其中在LiF掺杂量为0.5 mol%时,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这可能是由于LiF的掺杂促进了晶粒生长,增强了材料的极化方向一致性,从而提高了压电响应能力。然而,当LiF掺杂量过高时,压电性能反而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过量的LiF导致了晶格缺陷或相分离,影响了材料的整体性能。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LiF掺杂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随着LiF含量的增加,陶瓷样品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大,这有助于减少晶界数量,提高材料的致密度。同时,晶粒尺寸的均匀性也得到了改善,这对于提升材料的电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LiF掺杂对BiFeO3-BaTiO3陶瓷结构、铁电和压电性能的影响》这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LiF掺杂对BiFeO3-BaTiO3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掺杂对材料结构、铁电和压电性能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LiF掺杂能够有效优化材料的综合性能,为开发高性能的多铁性陶瓷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