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0 mm厚EH420船板钢三丝埋弧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是一篇探讨船舶用钢材在焊接过程中温度分布规律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针对30毫米厚的EH420船板钢,采用三丝埋弧焊工艺进行焊接过程的温度场数值模拟,旨在为实际焊接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EH420是一种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领域。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热影响区(HAZ),进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焊接质量。为了更好地控制焊接变形和残余应力,研究者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丝埋弧焊是一种高效的焊接工艺,适用于厚板结构的焊接。相比传统的单丝或双丝焊接,三丝埋弧焊能够提高焊接速度,减少热输入,并改善焊缝成形。然而,由于焊接过程中热量的叠加效应,温度场的分布更加复杂,需要精确的数值模拟来预测温度变化趋势。
本论文采用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焊接过程进行建模。通过建立三维热传导模型,结合焊接热源模型,对焊接过程中各时刻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中考虑了材料的热物理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包括比热容、导热系数和密度等参数,并将其作为非线性问题进行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三丝埋弧焊在30 mm厚的EH420船板钢上能够形成较为均匀的温度分布,但热影响区的温度梯度较大,尤其是在焊缝根部区域。此外,焊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受到焊接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参数的优化对于控制焊接质量至关重要。
论文还对不同焊接参数下的温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加,焊缝中心的最高温度也随之升高,而焊接速度的增加则有助于降低热影响区的温度范围。这些结论为实际焊接工艺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焊接后的残余应力进行了预测分析。通过将温度场数据作为输入,结合弹性-塑性力学模型,计算了焊接后结构中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残余应力主要集中在焊缝附近,且方向与焊接方向一致。这种应力状态可能会影响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和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论文还进行了实验测试。通过使用红外测温仪对实际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模拟数据基本吻合,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30 mm厚EH420船板钢三丝埋弧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焊接过程的温度场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三丝埋弧焊在厚板焊接中的热行为特征。研究不仅为焊接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焊接质量控制和结构安全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探索焊接过程中应力、应变和微观组织演变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更精准的焊接过程控制。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