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自燃危险区确定》是一篇关于煤矿安全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在浅埋和近距离煤层条件下,上覆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的识别与确定方法。该论文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自燃风险问题,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矿井开采深度逐渐增加,煤层赋存条件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浅埋和近距离煤层的情况下,由于煤层间距较小,采空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显著,导致自燃危险性显著上升。因此,如何准确识别和确定这些采空区的自燃危险区域,成为煤矿安全研究的重要课题。
该论文首先对浅埋近距离煤层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这类煤层通常具有煤质松软、透气性强、氧化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同时,论文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开采方式对采空区自燃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浅埋和近距离煤层条件下,采空区内的氧气供给、温度变化以及煤岩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自燃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自燃危险区域,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评估方法。该方法综合运用了地质勘探、瓦斯监测、温度监测等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采空区的自燃可能性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论文还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和综合判断,提高了自燃危险区识别的准确性。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对采空区的自燃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煤样氧化试验,验证了不同煤质、温度和氧气浓度对自燃发展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样的自燃临界温度和氧化速率与煤质密切相关,而氧气浓度的增加会显著加快自燃反应的速度。
此外,论文还提出了针对浅埋近距离煤层自燃危险区的防控措施。包括优化开采顺序、加强通风管理、实施注浆防灭火等技术手段。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采空区的自燃风险,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论文还建议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对采空区的温度、气体成分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自燃隐患。
在实际应用方面,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在多个矿区得到了验证。通过将自燃危险区的识别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不仅提高了煤矿的安全性,还降低了因自燃引发的事故率。同时,该研究成果也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的矿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总体而言,《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自燃危险区确定》这篇论文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采空区自燃机理的深入分析,结合多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自燃危险区识别方法,为煤矿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研究方向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