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影响因素研究》是一篇探讨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第二代数字化教材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关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开发与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二代数字化教材是指相较于传统纸质教材,具备更强交互性、多媒体性和个性化学习功能的电子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这种新型教材,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然而,学生是否愿意采纳并有效利用这些教材,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相关领域的文献,梳理了影响学生采纳数字化教材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通常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意图等。此外,研究还考虑了技术接受模型(TAM)以及计划行为理论(TPB)等经典理论框架,作为分析的基础。
在方法上,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样本数据。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结构方程模型,用于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高的统计效度和解释力。
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两个核心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对学生的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易用性则通过提高学生的使用体验间接促进了其采纳行为。此外,态度和主观规范也被证实对行为意图具有重要影响。
论文进一步指出,尽管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在功能上有所升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或不熟悉操作界面而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以促进数字化教材的有效推广。
此外,研究还发现,学生对数字化教材的态度受到同伴和教师的影响较大。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并合理使用这些教材,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教师的角色在数字化教材的推广过程中至关重要。
在结论部分,论文总结了主要研究发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应加强数字化教材的功能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材内容和形式;最后,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技能。
总体而言,《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影响因素研究》为理解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