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随坡安装山地光伏电站阵列间距的计算》是周建朋撰写的一篇关于山地光伏电站设计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针对山地地形复杂、光照条件多变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山地光伏电站的阵列间距计算方法,为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在传统的光伏电站设计中,阵列间距通常基于水平地面进行计算,以确保光伏组件在不同季节和时间点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然而,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太阳入射角和遮挡效应更加复杂,传统的计算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光照情况,导致光伏组件之间的阴影遮挡问题严重,影响整体发电效率。
周建朋在论文中指出,山地光伏电站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坡度、坡向、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以及光伏组件的安装角度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光伏组件的接收光照能力和系统发电性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山地地形的阵列间距计算模型,以优化光伏组件的布置方式。
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太阳辐射模拟技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坡度和坡向下的太阳辐射分布情况,结合光伏组件的安装角度,计算出最优的阵列间距。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太阳辐射的强度,还考虑了不同时间段内的遮挡效应,从而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不同坡度对光伏电站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坡度的增加,光伏组件之间的遮挡效应逐渐增强,因此需要适当增大阵列间距以减少阴影损失。同时,坡向的不同也会影响光伏组件的光照接收情况,例如南向坡地在北半球可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可以适当减小阵列间距,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周建朋在论文中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和实地测试。通过对比不同坡度和坡向下的光伏组件输出功率,结果表明,采用新的阵列间距计算方法后,光伏电站的整体发电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说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论文还强调了山地光伏电站设计中的环境适应性问题。由于山地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因素,避免因过度开发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在计算阵列间距时,不仅要考虑发电效率,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随坡安装山地光伏电站阵列间距的计算》是一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为山地光伏电站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和经济性,同时也为山地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