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湿陷性黄土地区光伏支架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及解决措施》是由苗广威撰写的论文,该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在建设光伏电站过程中出现的支架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条件,在遇水后会发生显著的沉降现象,这给光伏支架的基础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文章首先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性及其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区,其特点是孔隙度大、结构松散、遇水后容易发生湿陷变形。这种地质条件对光伏支架的基础稳定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雨水较多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基础可能会因土壤湿陷而产生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支架结构变形、倾斜甚至倒塌。
接着,论文详细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光伏支架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条件本身的问题,如黄土的湿陷性特征;二是施工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例如基础开挖深度不足或回填材料选择不当;三是环境因素,如降雨量的变化和地下水位的波动;四是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导致基础承载力计算不准确。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光伏支架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适用性。常见的基础形式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和桩基础等。其中,桩基础因其具有较强的抗沉降能力,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进行合理设计,以确保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因土壤湿陷而失效。
在解决措施方面,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光伏支架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方法。首先,应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全面了解场地的土层分布、含水量及湿陷性特征,为后续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在设计阶段应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基础类型,如优先选用桩基础,并结合地质条件优化桩长和桩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防止雨水渗入基础区域,减少湿陷的可能性。
另外,论文还建议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基础开挖、回填和混凝土浇筑等工序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避免过度扰动地基土,防止因施工不当引发不必要的沉降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沉降观测点,对支架基础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沉降风险。
最后,论文强调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光伏电站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光伏支架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相关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今后类似地区的光伏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