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废水用作循环水零排放技术若干问题阐述》是一篇关于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将工业或生活废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补充水的可行性及关键技术问题。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如何实现废水的高效回用已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课题。该论文通过系统分析废水水质特性、循环水系统运行条件以及相关处理工艺,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论文首先介绍了废水作为循环水补充水的基本概念。传统上,循环水系统依赖新鲜水源进行补水,而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替代这部分水源,从而减少对自然水体的依赖,降低用水成本,并减轻环境污染。然而,废水成分复杂,可能含有悬浮物、有机物、无机盐、微生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会对循环水系统的设备、管道和热交换器造成腐蚀、结垢和生物污染等问题。
在分析废水水质特性时,论文指出,不同来源的废水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例如,工业废水可能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和难降解有机物,而生活污水则可能含有较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成分在循环水系统中容易引发水质恶化,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论文强调,在将废水用于循环水系统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以确保水质满足循环水系统的运行要求。
论文还探讨了废水作为循环水补充水的技术难点。其中,结垢问题是循环水系统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钙、镁等硬度离子,在高温和低流速条件下容易形成碳酸钙、硫酸钙等沉淀物,附着在换热器表面,降低传热效率,增加能耗。此外,腐蚀问题也不容忽视,废水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等离子可能破坏金属材料的保护膜,导致设备损坏。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添加阻垢剂、采用缓蚀剂、优化水质控制策略等。
另外,论文还讨论了废水回用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为细菌、藻类等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可能导致生物膜的形成,进一步加剧结垢和腐蚀问题。为此,论文建议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控制,如紫外线消毒、臭氧氧化、生物过滤等,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在技术经济性方面,论文指出,虽然废水回用可以降低水资源消耗,但其处理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深度处理阶段。因此,如何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该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论文建议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开展技术经济分析,探索最优的处理方案。
最后,论文总结了废水用作循环水零排放技术的前景与挑战。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技术的进步,废水回用将成为未来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向。然而,要实现真正的“零排放”,还需要在技术研发、政策支持、管理机制等方面持续努力。论文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推动废水回用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