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伏支架差异冻胀融沉偏移对光伏组件发电量影响的研究》是吕妍撰写的一篇关于光伏系统在寒冷地区运行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及其对发电效率影响的学术论文。该研究聚焦于光伏支架由于土壤冻胀和融沉导致的结构偏移现象,并分析其对光伏组件性能和发电量的具体影响。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寒冷地区,如中国北方、高纬度国家等,冬季的低温会导致土壤冻结,而春季解冻时又会发生融沉现象。这种周期性的冻胀与融沉过程会对光伏支架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可能导致光伏组件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接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吕妍的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光伏支架在冻土区应用的相关文献,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她认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光伏系统的经济性分析或组件本身的性能优化,而较少关注地基变化对支架结构的影响。因此,该论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在研究方法上,吕妍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她首先通过有限元模拟,建立了光伏支架在不同冻胀和融沉条件下的力学模型,分析了支架结构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随后,她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了冻土环境,对不同类型的光伏支架进行了对比测试,观察其在温度变化下的变形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当光伏支架发生差异冻胀或融沉时,其整体结构可能会出现倾斜、扭曲或局部下沉的现象。这些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伏组件的安装角度,导致组件无法正对太阳光线,从而降低发电效率。此外,支架的变形还可能引发组件之间的遮挡效应,进一步减少整体发电量。
吕妍还在论文中提出了几种应对措施,以减轻冻胀融沉对光伏支架的影响。例如,建议在设计阶段考虑地基的冻土特性,选择适合的支架材料和结构形式;同时,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保温层、排水系统等措施,减少土壤冻胀的发生。此外,她还建议加强光伏系统的监测与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支架的异常变形。
该论文不仅为寒冷地区的光伏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它强调了地质条件对光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性,并呼吁在光伏项目规划阶段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总体而言,《光伏支架差异冻胀融沉偏移对光伏组件发电量影响的研究》是一篇具有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的论文。吕妍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冻土环境对光伏支架和组件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为提高光伏系统在寒冷地区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