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影音分享社群貢獻動機量表的編制及其信效度研究》是一篇探討人們在影音分享社群中進行內容創作與分享行為背後動機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針對當代數位時代中,影音平台如YouTube、抖音(TikTok)等日益興盛的現象,分析用戶參與社群互動的動機,並嘗試建立一個具備科學依據的測量工具。
本文首先回顧了相關理論基礎,包括社會交換理論、自我決定理論以及社群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研究者指出,影音分享社群的特性使得用戶不僅是資訊接收者,更是內容生產者與互動參與者。因此,了解用戶的貢獻動機對於平台設計、內容管理以及用戶體驗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深入探討影音分享社群中的貢獻動機,研究者透過文獻分析與專家訪談的方式,初步構建出一套包含多個維度的動機量表。這些維度涵蓋了個人成就、社交互動、知識分享、娛樂價值、認同感以及回饋期望等面向。研究團隊根據這些構念設計問卷項目,並進行預試以調整語句清晰度與測量效度。
在正式研究階段,研究者透過線上問卷方式招募樣本,總共回收有效問卷數量達500份以上,樣本來自不同年齡層、性別與使用經驗的影音平台使用者。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與驗證性因素分析(CFA)來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同時運用 Cronbach's α 系數評估內部一致性信度。
研究結果顯示,所編製的「影音分享社群貢獻動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量表可以歸納為五個主要因素,分別為「個人成就動機」、「社交互動動機」、「知識分享動機」、「娛樂價值動機」以及「回饋期望動機」。驗證性因素分析進一步支持了這五個因素的結構合理性,且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
此外,研究還發現不同人口統計變數對動機分數有顯著差異。例如,年輕族群更傾向於追求娛樂價值與社交互動,而較年長的使用者則更重視知識分享與個人成就。這反映出不同群體在影音社群中的參與模式與動機差異,對平台運營者與內容創作者具有參考價值。
該研究的理論貢獻在於擴展了社群媒體參與動機的理論框架,特別是在影音分享社群的特殊情境下,提出了更具體的動機類型與測量工具。實務上,該量表可作為企業、平台開發者或學術研究者評估用戶行為動機的工具,有助於提升內容品質與用戶黏著度。
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樣本主要來自特定地區與語言環境,未來研究可擴大至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平台,以增強量表的普遍適用性。此外,雖然量表已具備良好信效度,但其應用範圍仍需進一步驗證,尤其是在不同類型的影音平台中是否具有一致的解釋力。
總體而言,《影音分享社群貢獻動機量表的編制及其信效度研究》是一篇具備理論深度與實務價值的學術論文。它不僅提供了科學的測量工具,也為理解數位社群中的用戶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對未來相關研究與應用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