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陆相泥页岩成岩过程与孔隙演化》是一篇关于中国塔里木盆地侏罗系地层中泥页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演化规律的学术论文。该研究聚焦于塔里木盆地这一复杂地质构造区,旨在揭示陆相泥页岩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成岩过程及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侏罗系地层是该盆地的重要含油气层系,其中的泥页岩具有较大的油气潜力。然而,由于其复杂的成岩过程和多样的孔隙演化机制,泥页岩的储集性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泥页岩的成岩过程和孔隙演化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首先介绍了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的基本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沉积环境以及构造特征。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作者指出侏罗系泥页岩主要形成于湖泊和河流三角洲等陆相沉积环境,这些环境决定了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和有机质含量。此外,研究还讨论了盆地内不同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为后续的成岩过程分析提供了基础。
在成岩过程的研究部分,论文详细探讨了泥页岩在不同阶段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研究认为,泥页岩的成岩过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矿物转化以及有机质热解等。其中,压实作用是影响泥页岩孔隙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胶结作用则可能降低孔隙空间。此外,矿物转化如黏土矿物的转变以及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的形成,也对孔隙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论文还重点分析了泥页岩孔隙的演化机制。研究指出,孔隙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包括有机质的热成熟度、流体活动、构造运动以及岩石的矿物成分等。在有机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和液体可能填充孔隙或改变其结构,从而影响储层质量。同时,构造运动引起的裂缝发育也可能为泥页岩提供额外的储集空间。
为了验证上述观点,作者采用了一系列实验和分析方法,包括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SEM)分析、X射线衍射(XRD)测试以及有机质热解实验等。这些方法帮助研究人员更直观地了解泥页岩的微观结构和矿物组成,并进一步揭示成岩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论文还比较了不同区域泥页岩的成岩特征和孔隙演化规律,发现塔里木盆地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在靠近盆地边缘的地区,泥页岩的压实程度较高,孔隙度相对较低;而在盆地中心区域,由于沉积速率较慢且有机质含量丰富,泥页岩的孔隙结构更为复杂。这种差异性提示在进行油气勘探时应结合具体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针对性分析。
此外,研究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进一步探索泥页岩的非均质性、加强成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这些建议有助于推动泥页岩地质学的发展,并为实际勘探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侏罗系陆相泥页岩成岩过程与孔隙演化》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文。通过系统研究泥页岩的成岩过程和孔隙演化,不仅加深了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的理解,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泥页岩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