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及对砂岩型铀矿的制约来自磷灰石裂变径与U-Pb定年的证据》是一篇关于地质学和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论文。该文主要探讨了伊犁盆地南缘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并通过磷灰石裂变径和U-Pb定年技术,分析这些构造活动对砂岩型铀矿形成和分布的影响。论文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区域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铀矿资源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伊犁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重要的沉积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其中,砂岩型铀矿是该地区的重要矿产之一,其成因和分布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控制。构造活动作为影响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铀矿的富集和保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伊犁盆地南缘的构造活动特征,对于深入理解该区铀矿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
论文采用磷灰石裂变径(AFT)和U-Pb定年技术,对伊犁盆地南缘的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磷灰石裂变径技术能够提供岩石冷却历史的信息,从而反映构造抬升和剥蚀过程。而U-Pb定年则用于确定岩石的形成年龄,有助于厘清构造事件的时间顺序。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南缘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挤压、伸展和走滑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这些构造活动不仅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格局,还对地下水流动系统和成矿流体的运移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某些构造活跃的时期,断裂带成为铀元素迁移和富集的重要通道,促进了砂岩型铀矿的形成。
此外,论文还指出,构造活动与铀矿的时空分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例如,在构造活动频繁的区域,如断裂带附近,往往发育有较厚的砂岩层系,这些层系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有利于铀矿的富集。同时,构造运动引起的地下水循环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也对铀矿的沉淀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伊犁盆地南缘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一次显著的构造抬升事件。这一事件可能导致了地表侵蚀作用的增强,使得深部的含铀矿物暴露于地表,进而被风化和搬运到浅层沉积环境中。这种构造-沉积耦合过程,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论文还讨论了U-Pb定年结果在揭示成矿时代方面的作用。研究显示,部分铀矿的形成时间与构造活动的高峰期相吻合,这表明构造活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铀矿的成矿时间。此外,U-Pb定年还帮助识别了不同期次的成矿事件,为区域成矿序列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及对砂岩型铀矿的制约来自磷灰石裂变径与U-Pb定年的证据》这篇论文,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伊犁盆地南缘的构造演化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该地区地质历史的认识,也为未来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