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舟船船模与早期国际博览会考略(1873-1905)--以哈佛大学图书馆未刊旧海关资料为中心》是一篇研究中国近代航运史与国际交流的重要论文。该文以1873年至1905年间中国参加的国际博览会为背景,重点探讨了当时中国展出的舟船船模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未刊旧海关资料的深入挖掘,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航海技术、造船工艺以及对外交流的实际情况。
论文首先回顾了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的历史背景。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逐渐被纳入全球贸易体系。为了展示国家实力和技术水平,清政府开始派遣代表参加各类国际博览会。这些博览会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身文化与科技成就的窗口,也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博览会上,中国展出了大量具有传统特色的舟船模型。这些船模不仅是对古代造船技艺的再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造船业的发展状况。论文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的船模,包括战船、商船、渔船等,并结合当时的文献资料,探讨了这些船模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以及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
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未刊旧海关资料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基础。这些资料涵盖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海关的各类档案,包括船舶注册信息、进出口记录、博览会参展情况等。通过这些原始资料,作者能够还原出当时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的具体过程,以及这些活动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论文还特别关注了船模在博览会中的展示方式及其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在当时的国际展览中,船模不仅是技术展示的一部分,更承载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通过这些展品,中国试图向世界展示其悠久的航海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些船模也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对西方技术和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国际博览会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博览会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外技术、思想和观念的传播。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中国得以接触到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推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船模的展出,则成为这种交流的一个重要象征。
论文最后指出,尽管中国在这些国际博览会上展示了丰富的舟船文化,但整体上仍处于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状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在科技、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落后。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展示与交流,中国逐步意识到自身与世界的差距,并开始寻求变革与自强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舟船船模与早期国际博览会考略(1873-1905)--以哈佛大学图书馆未刊旧海关资料为中心》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填补了中国近代航运史研究的空白,也为理解中国早期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珍贵档案资料的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如何通过国际博览会展示自身文化与技术,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