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省际环境公共支出策略互动及其收敛性实证研究—基于不平等厌恶视角的空间计量分析》是一篇探讨中国各省在环境公共支出方面策略互动关系及其收敛性的实证研究论文。该论文结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平等厌恶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不同省份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行为是否存在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导致了某种收敛趋势。
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环境公共支出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地区或国家层面,缺乏对区域间互动关系的系统分析。同时,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平等厌恶心理,即政策制定者倾向于减少社会中的收入或福利差距。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不平等厌恶的概念,来更全面地理解环境公共支出政策的形成机制。
在理论框架部分,论文构建了一个基于不平等厌恶的环境公共支出模型,假设地方政府在制定环境公共支出政策时,不仅考虑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益,还受到社会公平感的影响。这种不平等厌恶心理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采取更加均衡的策略,从而影响省际之间的政策互动。
在实证分析部分,论文采用了面板数据模型,并引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检验各省份之间环境公共支出政策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环境公共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省份的环境公共支出水平会对邻近省份产生正向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平等厌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公共支出政策的趋同,使得不同省份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趋于一致。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环境公共支出收敛性的驱动因素,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能力、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政策协调机制等因素均对环境公共支出的收敛性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公共支出水平较高,但随着政策协调机制的完善,欠发达地区也逐渐加大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从而缩小了省际间的差距。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研究表明,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重视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互动,鼓励跨区域合作,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同时,政策制定者应关注社会公平问题,避免因环境治理政策的不均衡而导致新的社会不平等。
总体而言,《中国省际环境公共支出策略互动及其收敛性实证研究—基于不平等厌恶视角的空间计量分析》为理解中国环境治理政策的区域差异和互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通过引入不平等厌恶概念,该研究拓展了环境公共支出研究的理论边界,也为未来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