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及城市规划所用之建筑“建除”法模数初步探讨--清《宅谱指要》与“南阳知府衙门”之引证》是一篇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中“建除”法模数应用的学术论文。该文通过对清代《宅谱指要》文献的深入分析,结合对“南阳知府衙门”这一具体建筑实例的研究,试图揭示古代建筑在设计与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模数体系。
“建除”法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规划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数学比例和空间关系来规范建筑的布局与结构。这种模数体系不仅影响了建筑的形制,还涉及到了建筑的功能分区、空间组织以及美学表达。论文指出,“建除”法并非简单的尺寸控制,而是一种融合了天文历法、风水理念和实用功能的综合设计方法。
文章首先回顾了“建除”法的历史渊源,认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营建制度,并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为一套较为系统的建筑模数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和朝代对“建除”法的理解和应用也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原理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之中。
在对《宅谱指要》的研究中,作者发现该书详细记录了清代住宅建筑的设计原则,其中多次提及“建除”法的应用。书中提到的“一尺一寸”、“一步一丈”等术语,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建筑师对建筑尺度的精确把握。这些内容为研究古代建筑模数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
论文进一步以“南阳知府衙门”为例,分析了“建除”法在实际建筑中的运用。南阳知府衙门作为清代地方官署的重要建筑群,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和规划理念。通过对该建筑群的测绘与分析,作者发现其主要建筑构件和空间尺度均符合“建除”法所规定的模数关系。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建除”法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古代城市的布局往往受到“建除”法的影响,特别是在宫室、庙宇、府衙等重要建筑的选址与建设中,模数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这表明“建除”法不仅是单体建筑的设计工具,也是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参考。
论文还指出,“建除”法的实践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通过严格的模数控制,建筑师能够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功能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也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城市风貌。
然而,文章也承认目前对“建除”法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例如,如何准确解读古代文献中的“建除”术语?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除”法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跨学科合作才能解决。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及城市规划所用之建筑“建除”法模数初步探讨--清《宅谱指要》与“南阳知府衙门”之引证》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它通过对文献与实物的结合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模数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