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基性岩脉地幔源区岩性演化历史》是一篇探讨中国东南部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晚中生代时期,即大约2亿至6600万年前,这一时期是中国大陆经历剧烈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的关键阶段。论文通过对基性岩脉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地幔源区的岩性演化过程,为理解区域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基性岩脉是地幔物质上侵形成的岩石体,通常由玄武岩、辉长岩等组成。它们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反映地幔的成分和演化历史。论文通过采集和分析中国东南部多个地区的基性岩脉样本,结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系统地探讨了这些岩脉的地幔源区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研究发现,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性岩脉具有复杂的成因机制。部分岩脉来源于亏损地幔,而另一些则可能与富集地幔有关。这种差异反映了地幔源区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此外,论文还指出,这些基性岩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地幔物质的改造和再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地幔源区的岩性演化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基性岩脉样品,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地幔源区的岩性逐渐发生变化。早期的岩脉主要表现出亏损地幔的特征,而晚期的岩脉则显示出更多的富集地幔信号。这种演化趋势可能与地幔柱活动、俯冲带流体交代以及地幔对流等因素有关。
研究还涉及了基性岩脉的成因机制。论文认为,这些岩脉的形成不仅受到地幔源区成分的影响,还与地壳的拉张环境密切相关。在晚中生代,中国东南部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拉张作用,这为地幔物质上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岩浆的分异作用和结晶过程也影响了岩脉的最终成分。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基性岩脉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意义。这些岩脉不仅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的重要窗口,也为理解板块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通过分析基性岩脉的时空分布和成分变化,研究人员可以重建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并预测未来的地质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包括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这些数据为揭示岩脉的成因和地幔源区的演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研究团队还结合了地质年代学数据,确保了研究成果的时间准确性。
总之,《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基性岩脉地幔源区岩性演化历史》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基性岩脉成因的理解,也为研究地幔演化和板块构造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论文为地质学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