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亚东干人的伊斯兰教历史与复魅》是一篇探讨中亚地区东干人宗教文化变迁的学术论文。该文以东干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现象。东干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中国西北迁徙到中亚的回族人后裔,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他们保留了部分中国传统习俗,同时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族群身份。
论文首先回顾了东干人迁徙的历史背景。1862年至1877年的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大量回族人被迫迁移到中亚地区,其中一部分人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移民在迁徙过程中携带了伊斯兰教信仰,并将其带入新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东干人的伊斯兰教在早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和改造。
论文指出,在苏联时期,伊斯兰教在东干人社会中受到严格限制,宗教活动被压制,清真寺数量减少,宗教教育几乎消失。这一时期,东干人的宗教生活更多地依赖家庭传承和口述传统。尽管如此,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习俗仍然在民间得以延续,成为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
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国家的独立,东干人的宗教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政府对宗教政策的调整为伊斯兰教的复兴提供了空间。许多东干人重新参与宗教活动,清真寺得到重建,宗教教育逐步恢复。论文强调,这种宗教复兴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归,也包含了对现代身份认同的重新构建。
论文还探讨了东干人伊斯兰教的“复魅”现象。“复魅”是指宗教在现代社会中重新获得象征意义和精神力量的过程。对于东干人而言,伊斯兰教不仅是信仰体系,更是族群文化的象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伊斯兰教帮助东干人强化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同时也促进了与其他穆斯林群体的交流。
此外,论文分析了东干人伊斯兰教在当代社会中的适应性。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东干人通过调整宗教实践方式,使伊斯兰教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例如,一些东干人采用混合型的宗教生活方式,将传统伊斯兰教义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这种灵活性使得伊斯兰教能够在保持核心信仰的同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论文还提到,东干人的伊斯兰教复兴并非完全自发,而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宗教影响,以及中亚各国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政策,都对东干人的宗教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为东干人获取宗教知识和参与全球伊斯兰社群提供了便利。
总体而言,《中亚东干人的伊斯兰教历史与复魅》通过对东干人宗教历史的梳理和当代复兴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宗教在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论文不仅丰富了对中亚穆斯林群体的研究,也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宗教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