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藏铁路唐古拉越岭地段耐久砼施工技术》是一篇关于高原地区铁路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论文。该论文针对青藏铁路唐古拉越岭地段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探讨了如何在高海拔、低温、强紫外线辐射等恶劣环境下,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复杂自然环境中保障工程质量成为研究的重点,而唐古拉越岭地段作为青藏铁路的关键区域,其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分析了唐古拉越岭地段的环境特点。该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5摄氏度,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同时,该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左右,这对施工人员的身体状况和设备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频繁的昼夜温差变化也对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混凝土施工方法难以满足工程需求,必须采用专门的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混凝土施工技术。首先,在材料选择方面,采用了高性能掺合料和特种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例如,通过添加粉煤灰和矿渣微粉,不仅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还能增强其长期耐久性。同时,选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有助于减少混凝土内部孔隙率,提高其抗冻融能力。
其次,在施工工艺方面,论文强调了温度控制和养护措施的重要性。由于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混凝土浇筑后容易出现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温和降温措施。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和振捣密实的方法,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同时,利用覆盖保温材料和喷洒养护剂等手段,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防止裂缝的产生。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检测与监测技术。在高原环境下,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往往受到气候和地形的限制,难以全面掌握混凝土的性能变化。因此,论文建议引入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和雷达探测,以实时监测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和内部缺陷情况。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最后,论文总结了唐古拉越岭地段耐久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这些技术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为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该研究成果也为今后在类似高海拔地区进行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参考。
综上所述,《青藏铁路唐古拉越岭地段耐久砼施工技术》论文深入分析了高原地区混凝土施工面临的技术难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我国高原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