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其矿床成因指示意义》是一篇关于中国北方金矿床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金厂沟梁和二道沟两个金矿床,通过分析其中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这些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黄铁矿,这种矿物在金矿床中广泛存在,并且对金的富集和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基本地质背景。金厂沟梁和二道沟位于中国北方,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其中,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古生代或中生代的火山岩和沉积岩中,受断裂带控制明显。这些矿床通常与含金石英脉有关,而黄铁矿作为其中的重要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揭示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现代分析技术,对黄铁矿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测定。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反映黄铁矿的形成条件,还能为矿床的成因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此外,论文还结合了矿床学、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了黄铁矿的来源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中的黄铁矿具有明显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例如,黄铁矿中富含铜、锌、钴等元素,这可能与矿液的来源和成矿环境有关。同时,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显示,黄铁矿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的熔融体或热液流体,这些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了金的富集和沉淀。此外,论文还发现不同矿床之间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这可能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的不同机制或矿源条件。
通过对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金矿床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可能属于典型的低温热液型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构造活动频繁的时期,矿液可能来自深部的地幔或地壳物质。黄铁矿的形成与金的富集密切相关,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可以作为识别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的重要指标。
论文还指出,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后续的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类似矿床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金矿床的形成规律,从而提高找矿效率。此外,该研究也为矿床成因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矿液来源、成矿温度和压力等方面。
综上所述,《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其矿床成因指示意义》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我国金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也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深入分析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为揭示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推动矿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