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肥东洋蛇灯为例》是一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学术论文,该文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洋蛇灯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文化价值、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论文通过对洋蛇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梳理,揭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洋蛇灯是肥东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灯会形式,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表现,更是当地民众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洋蛇灯的制作工艺复杂,融合了剪纸、绘画、扎制等多种技艺,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的精湛水平。同时,其表演形式也极具观赏性,通过舞动蛇灯展现灵动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节庆氛围。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洋蛇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断层、人才匮乏、社会认知度低等问题。许多传统技艺因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而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下降。此外,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对策。首先,应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其次,应推动学校教育与社区宣传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地方课程体系,增强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档案、网络平台等,扩大洋蛇灯的传播范围,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承载者,也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传承人认定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教学、创作和推广工作。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协作的保护格局。
在实践层面,论文建议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展览展示、非遗工坊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洋蛇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与旅游产业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经济价值转化。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洋蛇灯的社会知名度,还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肥东洋蛇灯为例》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深度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洋蛇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多方努力,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