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大公山隧洞过潘所海段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及应对措施》是一篇关于大型水利工程中岩溶地质问题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针对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中的关键施工段——大公山隧洞过潘所海段的岩溶地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云南省重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引水方式改善滇池水质和生态环境。大公山隧洞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牛栏江水引入滇池的关键任务。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隧洞穿越区域存在复杂的岩溶地质条件,给工程带来了诸多挑战。
潘所海段位于大公山隧洞的中部,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发育强烈,存在大量的溶洞、地下暗河以及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现象。这些地质条件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可能引发塌方、渗漏、突水等安全事故,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论文首先对潘所海段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该区域主要由碳酸盐岩构成,地表分布有较多的溶沟、溶槽和落水洞等典型岩溶地貌。地下则存在多个大小不一的溶洞和地下河系统,且部分溶洞与地表水体相连,形成复杂的水文地质网络。此外,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强度较低,进一步加剧了施工风险。
在分析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论文探讨了岩溶地质问题对工程施工的具体影响。例如,溶洞的存在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塌方或突水事故,增加施工安全风险;地下暗河的流动可能造成地下水位波动,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而破碎带的存在则会降低围岩承载能力,导致支护结构失效。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应对措施。首先,采用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手段,如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和钻探取芯等,对岩溶发育情况进行全面探测,为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利用TSP(地震波反射法)等技术预测前方地质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同时,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支护方案,如在溶洞发育区采用注浆加固、钢拱架支护等方法,提高围岩稳定性。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通过对施工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和支护参数,确保工程安全顺利推进。同时,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突水、塌方等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方案,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总体来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大公山隧洞过潘所海段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及应对措施》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论文,不仅深入分析了岩溶地质问题的成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该研究成果对于保障大型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