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协同控制技术及其经济性探讨》是一篇关于当前燃煤电厂污染控制技术发展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燃煤电厂在实现超低排放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协同控制技术,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性问题。文章旨在为燃煤电厂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路径,同时评估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经济可行性。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燃煤电厂作为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源之一,面临着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传统的燃煤电厂排放控制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环保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加先进的超低排放技术。超低排放是指将燃煤电厂的烟气排放浓度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天然气发电的排放水平,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
在实现超低排放的过程中,单一的治理技术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技术进行协同控制。例如,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论文中详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协同控制技术,包括湿法脱硫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的结合、布袋除尘器与湿法脱硫的组合等。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还可以优化设备运行成本。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不同协同控制技术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例如,在高硫煤燃烧条件下,湿法脱硫技术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运行成本;而干法脱硫技术虽然投资较低,但在处理高硫煤时效果较差。因此,选择合适的协同控制技术需要综合考虑燃料特性、排放标准以及经济因素。
除了技术层面的分析,论文还重点研究了超低排放协同控制技术的经济性。经济性评估是决定技术是否能够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对不同技术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量化分析。其中包括初始投资成本、运行维护费用、能源消耗以及可能获得的环境效益等。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超低排放技术不仅能够满足环保要求,还能通过节能减排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论文还指出,尽管超低排放技术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但其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完全成熟;部分地区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大规模应用;此外,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也是影响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推动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协同控制技术及其经济性探讨》是一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当前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现状,还深入分析了各种协同控制技术的经济性,为相关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推进,超低排放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