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潜水非完整井稳定流与非稳定流计算地质参数比较》是一篇探讨地下水动力学中关键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主要研究了在潜水含水层中,通过非完整井进行抽水试验时,如何利用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理论来计算相关的地质参数,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旨在为实际工程中的地下水勘察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论文首先介绍了潜水含水层的基本概念以及非完整井的定义和特点。潜水含水层是指位于地表以下、由透水层和不透水层组成的地下水系统,其顶部为自由水面。而非完整井则是指井壁没有完全贯穿整个含水层,仅部分进入含水层的井。这种井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含水层厚度较小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接下来,论文详细阐述了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理论的基本原理。稳定流是指抽水过程中,地下水的流动达到平衡状态,各点的水位不再随时间变化。而非稳定流则是在抽水初期,水位随时间不断变化,直到最终趋于稳定。两种流态下,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不同,因此在计算地质参数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稳定流条件下,论文采用了经典的Dupuit公式和Jacobian公式来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等参数。这些公式基于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适用于均质、各向同性且无限延伸的含水层。通过对抽水试验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地质参数值。
而在非稳定流条件下,论文引入了Theis公式和Hantush-Jacob公式,用于描述抽水过程中水位的变化情况。这些公式考虑了地下水的压缩性和含水层的弹性特征,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反演计算,可以得到含水层的储水系数和导水系数等重要参数。
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对稳定流与非稳定流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通过实际抽水试验数据的对比,作者发现两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得出的参数值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含水层渗透性较低或抽水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非稳定流方法更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地下水特性。而稳定流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在复杂条件下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影响计算精度的因素,如井的结构、抽水速率、观测时间间隔以及含水层的非均质性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最终计算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最后,论文提出了改进计算方法的建议。作者认为,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理论,采用多阶段抽水试验,以提高地质参数计算的准确性。同时,建议加强现场监测,收集更多高质量的试验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总体而言,《潜水非完整井稳定流与非稳定流计算地质参数比较》这篇论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它不仅深化了对地下水流动规律的理解,也为实际工程中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地下水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此类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