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藏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是一篇探讨西藏地区重要金属矿床的学术论文,该文聚焦于斯弄多矿区的地质构造、矿化特征以及找矿潜力。通过对矿区的详细地质调查和矿石样品分析,文章系统地总结了该地区的矿床类型、成矿机制及找矿方向,为今后在类似地质环境中开展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斯弄多矿床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一部分。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论文指出,斯弄多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期间,与区域内的断裂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具有较高的金属含量,尤其是银、铅、锌等贵金属,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在矿床地质特征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矿化特征。研究表明,矿区主要出露的地层为古近系的碎屑岩和火山岩,其中火山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矿体多呈脉状或网脉状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显示出明显的热液蚀变特征。矿石类型以硫化物为主,包括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同时伴有大量银矿物,如自然银、辉银矿等。这些矿物的组合表明,该矿床具有典型的低温热液成矿特征。
此外,论文还对矿床的成矿流体进行了分析,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活动,并伴随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温度范围一般在100℃至250℃之间,压力较低,属于低温低压环境。这一特征进一步支持了斯弄多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结论。
在找矿方向方面,论文提出了多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首先,应加强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填图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以便更准确地识别潜在的控矿构造。其次,应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寻找有利的成矿元素异常区,提高找矿效率。再次,建议在已有矿化带的基础上,向深部和外围延伸进行勘探,以发现新的矿体。最后,应加强矿床成因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成矿模式,为今后的矿产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来看,《西藏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是一篇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的学术论文,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斯弄多矿床的地质特征,还为今后的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深入研究此类矿床,有助于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水平。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