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泉州针路簿中所见山东航线及地名--以惠安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所印《航海指南》为中心》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南沿海传统航海文献的研究论文。该文聚焦于《泉州针路簿》这一重要的航海资料,特别是其中涉及的山东航线及其相关地名,结合惠安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所印制的《航海指南》,对古代海上交通路线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文首先介绍了《泉州针路簿》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价值。作为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重要文献,《泉州针路簿》记录了从泉州出发,通往东南亚、印度洋以及更远地区的航海路线和地理信息。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和知识体系,也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泉州针路簿》中提到的山东航线。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在古代航海活动中,山东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等地曾是重要的港口城市。通过研究《泉州针路簿》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泉州与山东之间存在一定的海上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源于贸易、文化交流或政治往来。
论文特别关注了惠安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所印制的《航海指南》。惠安地处福建沿海,历史上是重要的渔业和航运中心。该《航海指南》作为地方性的航海手册,详细记录了当地船只航行时的常用航线、地标、潮汐变化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通过对该指南的解读,作者试图揭示出古代福建沿海地区与山东之间的航海活动和交流情况。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作者通过对《泉州针路簿》和《航海指南》的比对,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海上航线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地方志、航海日志等资料进行交叉验证。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也提高了结论的可信度。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山东航线在古代中国海洋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山东半岛作为渤海湾的重要门户,长期以来是南北海运的重要通道。通过分析《泉州针路簿》和《航海指南》中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山东航线不仅是区域性的交通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全国范围内的海上贸易。
文章指出,虽然《泉州针路簿》主要记录的是泉州至南方诸国的航线,但其中提及的山东航线表明,古代中国的航海活动并非局限于单一方向,而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这种多向性的航海格局,反映了当时中国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最后,论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作者认为,对《泉州针路簿》和《航海指南》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海洋交流模式。同时,这些研究也为现代海洋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