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页岩组成及孔隙结构沿进积方向的变化特征--以华北徐淮地区海陆过渡相泥岩为例》是一篇关于页岩地质特征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华北地区徐淮地区的海陆过渡相泥岩,探讨了页岩的组成及其孔隙结构在不同进积方向上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对于理解页岩储层的形成机制以及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基本地质背景。华北徐淮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重要的沉积盆地,其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构成。该地区的海陆过渡相泥岩是研究的重点对象,因为这些泥岩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在油气储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分析这些泥岩的组成和孔隙结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储集性能。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多种实验手段,包括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及气体吸附实验等。这些方法能够从微观角度揭示页岩的矿物组成、孔隙类型以及孔隙结构的分布特征。此外,研究还结合了地球化学分析,对页岩中的有机质含量和类型进行了测定,为后续的储层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论文重点分析了页岩组成在不同进积方向上的变化。进积方向指的是沉积物向陆地或海洋方向推进的方向,这一方向的变化会导致沉积环境的差异,从而影响页岩的组成。研究发现,在靠近海洋的一侧,页岩的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而石英等碎屑矿物的含量相对较低。而在靠近陆地的一侧,碎屑矿物的比例增加,黏土矿物则有所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也说明了不同位置的页岩在矿物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孔隙结构方面,论文详细探讨了页岩孔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页岩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以及有机质孔等。其中,有机质孔在页岩储层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其能够提供有效的储集空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有机质孔在不同进积方向上的分布并不均匀,靠近海洋一侧的有机质孔较为发育,而靠近陆地一侧的有机质孔则相对较少。这可能与沉积环境中的有机质输入量有关。
论文还分析了孔隙结构随进积方向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沉积环境从海洋向陆地迁移,页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在靠近海洋的一侧,由于沉积物颗粒较细,孔隙连通性较好,因此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而在靠近陆地的一侧,沉积物颗粒较大,孔隙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所降低。这一现象表明,进积方向对页岩的储集性能有显著影响。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变化对油气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不同进积方向的页岩在储集性能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导致油气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沉积环境的变化对储层特征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油气富集区。
综上所述,《页岩组成及孔隙结构沿进积方向的变化特征--以华北徐淮地区海陆过渡相泥岩为例》是一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通过对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的深入分析,论文揭示了沉积环境对页岩储层特征的重要影响,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也为类似地区的页岩地质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