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强震区高位滑坡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研究--以茂县梯子槽滑坡为例》是一篇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在地震频发区域,如何对高位滑坡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该论文以四川省茂县地区的梯子槽滑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地质条件以及地震对其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由于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汇处,地震活动频繁,特别是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稳定性较差,因此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高位滑坡因其发生位置高、危害大、治理难度大而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本文以茂县梯子槽滑坡为例,旨在探索适用于强震区高位滑坡的综合治理方法。
接下来,论文详细分析了梯子槽滑坡的地质条件和滑坡特征。通过现场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地质勘探等手段,作者对滑坡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下水分布及地震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梯子槽滑坡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坡度较大,岩体破碎,且受地震影响显著。滑坡体体积庞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滑坡成因分析方面,论文指出梯子槽滑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断裂带发育,岩层破碎,抗剪强度低;其次是水文地质因素,降雨和地下水渗透加剧了滑坡的发生;最后是地震诱发因素,地震产生的震动使岩土体失稳,从而引发滑坡。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排水工程、支挡结构、加固工程等。例如,通过修建截水沟和排水管,减少地下水对滑坡体的影响;采用抗滑桩、挡土墙等结构物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同时,论文还强调了监测预警的重要性,建议建立完善的滑坡监测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GPS、InSAR等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滑坡治理中的生态恢复问题。在实施工程治理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因工程活动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作者提出了一些生态恢复策略,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以实现滑坡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结合地质学、工程力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对滑坡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论文还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不同治理方案的优缺点,为实际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梯子槽滑坡的深入研究,论文不仅为该地区的滑坡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强震区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水平。
总之,《强震区高位滑坡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研究--以茂县梯子槽滑坡为例》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其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