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秦岭随州地区晚新元古代耀岭河群双峰式火山岩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是一篇探讨中国南秦岭地区地质构造和火山岩特征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随州地区的耀岭河群,通过对该区域晚新元古代火山岩的详细分析,确认了其中存在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地质意义。这篇论文对于理解中国中部地区的古地理环境、构造演化以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耀岭河群是南秦岭地区一套重要的沉积-火山岩系,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这一时期的地质活动频繁,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论文指出,耀岭河群中的火山岩主要包括玄武岩和流纹岩两种类型,它们在成分上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式特征,即同时存在基性与酸性火山岩,这在地球化学上具有特殊的指示意义。
双峰式火山岩通常被认为是大陆裂谷或弧后盆地环境中火山活动的产物,其形成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在南秦岭地区,耀岭河群双峰式火山岩的存在表明该地区在晚新元古代可能经历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导致地幔物质上涌并形成基性火山岩,同时由于地壳部分熔融或岩浆分异作用,形成了酸性火山岩。这种火山岩组合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构造背景,也为研究该地区的岩石圈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论文中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对耀岭河群中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火山岩的年龄大致分布在800至700百万年之间,属于新元古代晚期。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构造事件,如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而南秦岭地区的火山活动很可能与这一全球性的构造演化过程有关。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耀岭河群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可能是在大陆边缘或弧后盆地环境下形成的,其基性组分可能来源于地幔柱或软流圈上涌,而酸性组分则可能源于地壳的部分熔融或岩浆分异作用。这种多源成因模式揭示了南秦岭地区在晚新元古代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
从地质意义来看,耀岭河群双峰式火山岩的确认不仅丰富了南秦岭地区的地质资料,也为研究中国中部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些火山岩的存在表明,在新元古代晚期,该地区可能处于一个活跃的构造带,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变形和岩浆活动。这对于理解中国中部地区的大地构造格局、岩石圈演化以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论文还指出,耀岭河群双峰式火山岩可能与某些金属矿床的形成有关。基性火山岩通常富含铁、镁等元素,而酸性火山岩则可能含有丰富的硅、铝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富集可能为后续的矿化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研究这些火山岩的特征和成因,有助于寻找和评价该地区的矿产资源。
总之,《南秦岭随州地区晚新元古代耀岭河群双峰式火山岩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深入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耀岭河群中双峰式火山岩的存在及其地质意义。该研究不仅为南秦岭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资源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