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若干关键技术概述》是一篇系统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的学术论文。该论文全面梳理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为后续类似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实施的一项重大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将长江流域的丰富水资源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以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作为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线干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长距离输水、高扬程泵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管道铺设以及水质保护等问题。
论文首先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线路布局、水源地、受水区等基本信息。通过对工程总体设计的分析,论文指出中线工程采用了明渠与管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输水,其中明渠主要用于地势较平坦的区域,而管道则用于跨越河流、铁路、公路等障碍物的地段。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输水效率,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关键技术方面,论文重点分析了长距离输水过程中的水力计算与调度问题。由于中线工程全长超过1400公里,输水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流速度、压力变化、能量损失等因素,确保输水系统的稳定运行。论文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水力模型,用于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输水状态,并优化了调度方案,提高了输水效率。
此外,论文还详细阐述了高扬程泵站的设计与运行技术。中线工程需要通过多个泵站将水提升至不同高度,以克服地形高差。论文讨论了泵站的选型、布置方式以及节能措施,提出了采用高效水泵和智能控制系统,以降低能耗并提高运行稳定性。
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管道铺设问题,论文介绍了多种施工技术,如盾构法、顶管法和明挖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穿越山地、河流和城市区域时的施工难题,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在水质保护方面,论文强调了输水过程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的重要性。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经过长距离输送后进入华北地区。为确保水质安全,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水质监测手段和净化措施,包括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采用沉淀池和过滤装置等,以保障供水安全。
论文还探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技术应用。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平衡,采取了多种环保措施,如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以减少对沿线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体而言,《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若干关键技术概述》是一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不仅总结了中线工程在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也为未来类似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