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峡工程水工建筑物关键技术与实践》是一篇系统介绍中国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实际应用的学术论文。该文详细阐述了在世界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中,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材料选择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三峡工程不仅在规模上创造了世界纪录,而且在工程技术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论文首先回顾了三峡工程的基本概况,包括其地理位置、功能定位以及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性。三峡工程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是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重功能。论文指出,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还需要解决大规模混凝土浇筑、大体积结构温控、水工结构安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在水工建筑物设计方面,论文重点介绍了大坝的结构形式、泄洪设施、发电机组布置等内容。三峡大坝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坝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有效承受巨大的水压力,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论文还提到,为了满足泄洪需求,三峡工程配备了多级泄洪设施,包括深孔泄洪洞、表孔泄洪洞以及泄洪闸等,确保在不同水位条件下都能安全泄洪。
在施工技术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三峡工程在混凝土浇筑、大体积结构温控、基础处理等方面的创新措施。由于三峡大坝体积庞大,混凝土浇筑量巨大,因此如何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成为关键问题。论文指出,工程采用了分层浇筑、冷却水管降温、优化配合比等手段,有效降低了温度应力,提高了大坝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三峡工程在材料选择方面的技术创新。例如,在混凝土材料中引入了高性能掺合料,如粉煤灰和矿渣微粉,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同时,针对水库库区的特殊环境,论文强调了对建筑材料的抗侵蚀性和耐久性的研究与应用。
在运行管理方面,论文总结了三峡工程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例如,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大坝的变形、渗流、应力等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论文还提到,三峡工程在防洪调度、生态环保、航运管理等方面也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系。
总体而言,《三峡工程水工建筑物关键技术与实践》是一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总结了三峡工程在水工建筑领域的关键技术成果,也为今后类似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通过对该论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