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硅花岗岩成因及其演化机制以福建沿海上营-金刚山-塔潭-白石山岩体为例》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高硅花岗岩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福建沿海上营、金刚山、塔潭和白石山等地区的岩体,探讨了这些区域高硅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演化机制。通过对这些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以及构造背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文揭示了高硅花岗岩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概述。福建沿海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活动带,是东亚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为高硅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论文指出,上营、金刚山、塔潭和白石山等地的岩体均属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形成的花岗岩类岩石,具有明显的高硅特征。
在岩石学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这些岩体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高硅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较高,常超过20%。岩石的结构以似斑状或全晶质结构为主,表明其可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结晶分异作用。此外,论文还讨论了不同岩体之间的岩石学差异,认为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岩浆来源、演化过程以及后期构造改造等因素造成的。
地球化学分析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岩体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论文发现这些高硅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富硅、富铝、贫钙和贫镁的特征。同时,它们表现出较高的K2O/Na2O比值,这表明岩浆可能经历了较强的分异作用。此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这些岩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暗示其可能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或受到地幔物质的影响。
在年代学研究方面,论文采用了锆石U-Pb测年方法,确定了各岩体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这些高硅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间跨度约为150-130百万年。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频繁,为岩浆侵入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论文还讨论了不同岩体之间的时间差异,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岩浆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高硅花岗岩的成因机制。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作者提出这些岩体可能起源于地壳深部的部分熔融作用,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和混合作用。此外,论文还考虑了地幔物质的加入对岩浆成分的影响,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地幔物质可能通过底侵作用进入地壳,从而影响了岩浆的演化路径。
在演化机制方面,论文分析了岩浆的演化过程及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硅花岗岩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岩浆混合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导致了岩石成分的复杂性。此外,论文指出,后期的构造活动如断裂和挤压作用可能对岩体的形态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不同岩体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
最后,论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作者认为,高硅花岗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历史,也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同时,建议未来应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更多的地球物理和同位素数据,以更全面地揭示高硅花岗岩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