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地应力隧洞岩爆机理及预测初探》是一篇探讨高地应力环境下隧洞施工中岩爆现象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旨在分析岩爆的发生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预测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围岩因释放弹性应变能而突然发生剧烈破坏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深埋隧道、矿山巷道等工程中,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对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岩爆的机理和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岩爆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对于岩爆的成因、发生条件以及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高地应力区域,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岩爆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预测方法难以准确把握其发生规律。
在分析岩爆机理方面,论文结合岩石力学理论和现场实测数据,提出了高地应力条件下岩爆发生的物理过程。认为岩爆的发生与地应力场、岩体结构特征、开挖方式以及地下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地应力水平是影响岩爆发生的主导因素,当围岩内部储存的弹性应变能超过岩体承受极限时,就可能引发岩爆。
论文还探讨了岩爆的分类及其发生条件。根据岩爆的表现形式和破坏程度,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岩爆对应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因此需要采取差异化的防治措施。
在预测方法方面,论文介绍了多种岩爆预测技术,包括经验类比法、数值模拟法、声发射监测法等。其中,经验类比法适用于初步判断岩爆风险,但精度较低;数值模拟法则能够较为精确地模拟岩爆的发生过程,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声发射监测法则通过实时监测岩体内部微破裂活动,实现对岩爆的早期预警。
论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岩爆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地应力、岩体强度、裂隙发育程度、开挖扰动等因素,通过构建数学表达式,对岩爆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评估。该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验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岩爆的防治措施。认为在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应力测量,以掌握岩体的应力状态和结构特征。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开挖方式和支护措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降低岩爆发生的概率。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岩爆风险进行动态监控。
总体来看,《高地应力隧洞岩爆机理及预测初探》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入分析了岩爆的发生机理,还提出了科学的预测方法和防治策略,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将面临高地应力环境下的挑战。因此,加强岩爆相关研究,提升预测和防治能力,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任务。《高地应力隧洞岩爆机理及预测初探》的发表,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