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风火打捆直流送出系统次同步振荡及传播特性研究》是一篇关于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在风力发电与火力发电联合送出的直流输电系统中,次同步振荡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传播特性。该论文对于提高我国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风电和火电等不同类型的电源在电网中的比例逐渐增加,特别是通过直流输电技术将这些电源送出至负荷中心已成为一种常见方式。然而,在这种“风火打捆”的送电模式下,由于风电和火电之间的动态特性差异,可能会引发次同步振荡问题。次同步振荡是指系统中某些元件(如发电机、变压器或换流器)在低于系统额定频率的频率下产生持续振荡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影响设备寿命甚至导致系统失稳。
该论文首先分析了风火打捆直流送出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运行特点,明确了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对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的数学模型进行详细建模,研究者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两者相互作用的仿真平台。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次同步振荡的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风电接入对系统阻尼特性的影响,以及火电机组控制策略对振荡传播路径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仿真工具和分析手段,包括时域仿真、频域分析和特征值分析等,以全面评估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风火打捆系统中次同步振荡的发生与风电场的容量、接入位置以及直流控制策略密切相关。此外,论文还发现,次同步振荡不仅会在本地系统内传播,还可能通过直流线路影响到其他区域的电网,形成跨区域的不稳定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措施。其中包括优化风电机组的控制参数、改进火电机组的励磁控制策略,以及引入先进的电力电子装置来增强系统的阻尼能力。同时,论文还建议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次同步振荡的可能性,并结合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技术,提升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
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通过对风火打捆直流送出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现有系统的运行安全性,也为未来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该研究还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推动了电力系统稳定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风火打捆直流送出系统次同步振荡及传播特性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在理论上丰富了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中则为解决新能源并网带来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