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赣南大埠与足洞重稀土矿成矿特征对比》是一篇关于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稀土矿床的地质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赣南地区两个典型重稀土矿床——大埠和足洞的详细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在成矿条件、矿化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等方面的异同点。文章旨在为区域稀土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后续的矿床模型建立和找矿方向提供理论支持。
赣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稀土资源基地之一,尤其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主。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类岩石风化壳中,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适中的特点。大埠和足洞作为其中的代表性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及后期风化作用密切相关。论文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对这两个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和样品分析,总结出各自的成矿特征。
在成矿背景方面,大埠和足洞均位于华南板块的东南部,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影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然而,两者在具体构造环境上存在一定差异。大埠矿床主要受控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作用,而足洞矿床则更多受到古生代沉积岩基底的控制。这种差异导致了两者的成矿流体来源、矿化类型以及矿体空间分布存在不同。
从矿化特征来看,大埠矿床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主,稀土元素主要富集在风化壳的中下部,且以中重稀土为主。矿体形态呈层状或透镜状,厚度变化较大,但总体分布较为稳定。而足洞矿床虽然也属于离子吸附型,但其矿化更为集中,矿体形态更规则,且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略有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两者的稀土配分模式均呈现出明显的右倾趋势,即重稀土相对富集。但大埠矿床的轻稀土元素(如La、Ce)含量略高于足洞矿床,这可能与其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过程有关。此外,两者的微量元素组合也存在差异,例如大埠矿床中Nb、Ta等元素的含量较高,而足洞矿床中则表现出较高的Th和U含量,这反映了不同的成矿环境和流体性质。
成矿机制方面,论文指出,大埠和足洞矿床的形成均与花岗岩的风化作用密切相关。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花岗岩中的稀土元素被水解并迁移至地表,最终在风化壳中富集。然而,大埠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更早发生,受控于较早期的岩浆活动,而足洞矿床的成矿时间相对较晚,可能与后期的构造运动有关。此外,两者的成矿流体来源也有所不同,大埠矿床的流体可能更多来自深部岩浆,而足洞矿床的流体则可能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混合。
通过对大埠和足洞矿床的对比研究,论文不仅揭示了区域稀土矿床的成矿规律,也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地的成矿条件相似,但由于具体的地质背景和成矿过程存在差异,导致了矿床特征的不同。因此,在进行稀土矿产资源勘探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地质条件的变化,结合矿床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找矿工作。
总之,《赣南大埠与足洞重稀土矿成矿特征对比》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全面探讨了两个典型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为理解区域稀土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封面预览